欢迎访问 合作社宣传网!

当前所在:首页 > 理论探讨 > 小麦晚播应变栽培技术意见

小麦晚播应变栽培技术意见

发布时间:2021-12-02作者:admin 来源: 农业农村部

  

  

  入秋以来,黄淮海等小麦主产区出现多次连阴雨过程,影响范围广、持续时间长、累计雨量大,部分田块出现积水,前茬作物生育期推迟,机具因雨不能进地,无法及时收获腾茬,小麦整地播种困难。据气象预报,10月上中旬黄淮海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—2℃。当前,“寒露”已过,正是小麦播种最佳时间和关键时期,但受降雨降温“双降”影响,今年黄淮海等地小麦晚播面积有可能扩大,培育冬前壮苗的难度进一步增加。

  在黄淮海等北方冬小麦主产区,一般把播期晚于适宜播期、越冬前达不到壮苗标准的小麦称为晚播小麦,具体指从播种至越冬前积温低于400℃、群体平均单株叶片少于4片、单株分蘖数少于1个的小麦。晚播小麦由于苗小根浅,越冬前植株体内营养积累偏少,抵御寒潮降温能力下降,加之冬前分蘖和次生根偏少,容易造成群体不足。针对今年黄淮海地区气象特点和生产形势,现制定以“四补一促”为重点的小麦晚播应变栽培技术意见。

  (一)科学选种,以种补晚。选好品种是实现晚播麦丰产高产的前提条件。超过适宜播期后,在保证安全越冬前提下,选用适当早熟的高产品种。根据黄淮海地区冬春两季气候特点,可选择半冬性或半冬性偏春性的品种,适当缩短通过春化时间,弥补播期推迟和积温不足影响。

  (二)增加播量,以密补晚。独杆栽培是实现晚播麦丰产高产的关键措施。增加播量应既要保证达到品种高产的适宜亩穗数,又要避免群体过大造成倒伏减产。错过适宜播期,一般每迟播1天亩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,但原则上不宜超过适宜亩穗数。

  (三)提高质量,以好补晚。提高整地播种质量是实现晚播麦丰产高产的重要基础。精细整地,足墒下种,确保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70%—80%。晚播麦基本苗多,可通过窄行距或宽幅播种提高群体均匀性。适当浅播,一般播种深度3-4厘米,防止播种过深导致出苗偏晚、苗小苗弱。

  (四)增施肥料,以肥补晚。“麦收胎里富”。适当增施底肥,做到氮、磷、钾平衡施肥,特别是要重视施用磷肥,可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,提高分蘖成穗率。在越冬前,对底肥不足、叶片变黄的晚播弱苗,结合浇水或降雨施肥,促弱转壮。

  (五)加强田管,以促为主。促控结合、以促为主,抓好晚播麦田间管理。早春返青期锄麦压麦,保墒增温;尽量不浇水或晚浇水,促进小麦早发快长。起身期肥水管理,促进分蘖成穗。对基本苗和底肥充足的麦田,肥水管理应推迟到拔节或拔节后期,防止旺长,构建合理群体。
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moa.gov.cn/gk/nszd_1/2021/202110/t20211009_6378960.htm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友情链接:

本网概况| 会员服务| 联系我们| 网站地图| 免责声明| 项目网站简介|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合作社宣传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
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

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

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--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--中农兴业 工程指定网站

合作社宣传网 hzsxc.org.cn 版权所有。
京ICP备11019690号-146

联系电话:010-57744786  监督电话:1851694831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744786
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

客服QQ:473360892